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土”青春 续写江村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1:26:00    

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太湖之滨的开弦弓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写出了社会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让“江村”成为了开弦弓村的学术代称。如今,在“江村”这片沃土,新一代青年学子正沿着费老的足迹,将理想扎根乡土。他们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以青春智慧诠释“志在富民”的当代内涵。

1、大学生进村,驻村更“助”村

在“江村”驻村一年,贺佳龙,这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小伙子,早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

贺佳龙与“江村”的缘分始于2023年夏天。当时,一次短暂的调研经历,在他心里种下了深深的牵挂。一年后,他通过严格的选拔,如愿地以华东理工大学江村社会工作站成员的身份重返这里,与其他四位同伴一起,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村服务。“沿着费老曾经走过的路,真正地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服务基层上,服务困弱群体上。”

然而,走进乡野的年轻人们很快发现,驻村从来不只有浪漫的想象。如何跨越学术研究与村民需求间的“语言不通”,成为贺佳龙和伙伴们驻村后的第一课。同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就读的姚梦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一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小组活动上,她与一位奶奶的之间的对话。“有的奶奶就说,我管不管理没有什么必要,反正早晚都得死的。”

如何打开村民的心门?贺佳龙他们的办法很实在。

那段时间,大家起了床就跟着村里的社工到村民家走访,喝着熏豆茶聊家常。渐渐地,谁家几口人,家里有什么难处,都被装在了贺佳龙他们的心里。

这一点,跃琴阿姨感触很深。阿姨的儿子儿媳在附近工厂上班,早出晚归是常态,老两口时常也会打零工补贴家用。每到周末,孙女的照看问题就成了全家人的“心病”。驻村大学生发起的夏令营和周末课堂,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从夏令营到周末课堂,从老人的健康管理到代际沟通……驻村以来,贺佳龙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丈量着民情,从陌生到熟悉,从客气到亲昵,他们用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任,也赢得了最朴实的认可。

眼下,为期一年的驻村服务接近尾声。村里人见到他们,总是忍不住问上一句,啥时候走啊?话里话外都是不舍。“已经有好几家阿姨们约我们去家喝茶,到家里吃饭。”华东理工大学驻村大学生廖豫玲告诉记者,“我觉得这就是双向奔赴,他们舍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离开。”

2、应农时,抓服务,科技小院显身手

驻村不是镀金,从象牙塔到泥土地,年轻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新理念新方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扎根”承诺。他们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里,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就在贺佳龙他们走街串巷,入户走访时,江村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的驻点大学生姚望、于晓雯,正顶着烈日,开展田间观测。她们卡准农时,系统地采样、记录水稻秧苗的分蘖数量、根系发育等关键指标,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数据。

2024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落地江村。作为首批入驻学生,姚望、于晓雯带着专业知识扎根田间,在调研当地种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香青菜和水稻两大特色农产品,在科学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启科技助农实践。

不过,对于两位“00后”姑娘来说,虽然学的都是农业相关专业,但是种田,却都是头一遭。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种植技术?两个姑娘顾不上脏和累,一头“扎”进了农田里。

为了提高“江村大米”的品质,科技小院引入了蚯蚓粪代替普通有机肥的创新技术。为了验证效果,从水稻秧苗返青到水稻收获,两个姑娘全程跟踪记录,在30亩的试验田里,摸爬滚打了一年。虽然跟头摔了不少,但是收获的数据令人振奋。

既要当好农民的“技术顾问”,更要扮演好产业的“技术红娘”。眼下,科技小院也在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引进优质种源、特色作物,助力江村打造小而精的品牌型、生态型农业。

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吴江调研期间,来到科技小院与大家亲切交流,鼓励大家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给科技小院驻村师生带来巨大的鼓舞。

3、青春扎根乡土,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开弦弓村同样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之路。在这片承载着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学术理想的土地上,开弦弓村立足自身特色,构建起了“高校智库引领+本土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更作为一块“试验田”,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江村力量。


盛夏时节,“农民教授”姚夫坤的日程表再次排得满满当当。每年这个时候,村里就变成了最生动的社会学课堂。这不,刚送走北京大学的研学团队,他就迎来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师生,他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10天的调研走访。

作为费孝通调研江村时的记录员,姚夫坤亲历了江村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化新农村的蜕变。在他眼中,这些拿着笔记本、顶着烈日走访的年轻人,正是对费孝通精神的最好传承。

如今,开弦弓村已与60余家高校机构达成了合作,先后挂牌40多个调研实践基地。当地也正系统梳理乡村振兴中的痛点难点,从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到基层治理的创新需求,通过精准对接高校资源,破解乡村的发展瓶颈。

驻村生活进入倒计时,贺佳龙和同伴们也正在准备总结材料,将一年的实践转化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他们也始终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模式和实现路径是什么?江村的经验又该如何转化为其他乡村的“源头活水”?

或许,在这里,让年轻人真正认识乡村、热爱乡村,才是对“志在富民”思想最生动的诠释。

当青春与乡土相遇,从费孝通到今天的驻村青年,江村的故事始终在续写。一代代青年学子接续奋斗,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振兴实践,费孝通当年种下的“富民”种子,也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今,“美美与共”的理想,也正在这片中国乡村变迁的活态博物馆里,谱写出新时代的动人乐章。

编辑:小w

相关文章
“乡土”青春 续写江村故事
2025-07-13 11:26:00
首批!合肥公布17家名单!
2025-07-05 14:47:00
康鹏科技一季度业绩回暖,境外高毛利率业务短期承压
2025-07-02 23:06:00
下乡村 到校园 进家庭!高铁车队黑刘村联学共建打造帮扶亮点
2025-06-26 11:53:00
免费!金湾「石头屋」,新展览!
2025-06-24 1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