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诺如山——北疆“愚公”种树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54:00    

董鸿儒,人称“北疆愚公”,1939年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场长等职务。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坚守一个绿色承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董鸿儒带领苏木山林场职工,经过42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把昔日苏木山的荒山秃岭,治理成华北最大人工林场。如今的苏木山林场拥有20余万亩人工林、9.8万亩天然灌木林,常栖鸟类100多种,森林覆盖率74.8%,生态价值达50多亿元,源源不断为京津固封沙、输绿水、送清风。

  董鸿儒。

董鸿儒和苏木山林场是中国“三北”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过程中,“三北”地区涌现出了千千万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以平凡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绿色功绩。

今天,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机械的不断应用等,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各类保障日益强化。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更加需要,也必须依靠和发扬“三北”精神。

一代代林草建设者在老去,但他们的生态功绩依然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润泽后代,他们锻造的苏木山精神、“三北”精神,也将代代传承,永远激励后人。

让我们再次走进苏木山,走近董鸿儒,去深切感受“三北”精神的内涵。

山 盟

苏木山,蒙古语意为箭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关镇南,居永定河上游,距首都240公里,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的地理美誉。苏木山属阴山之尾,东西长达3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顶峰黄石崖海拔2334.7米,是乌兰察布市最高峰。

20世纪50年代的苏木山,荒山秃岭,满目苍凉,只在避风背阴的地方依稀可见几棵白桦树。“山大沟深石头多,一走出门就爬坡”“春天刮风黄沙起,雨后山洪冲走牛”“人无遮阴地,鸟无树搭巢”,是当地人形容苏木山的顺口溜。

如今的苏木山,林海水潺,花香鸟鸣。站在高高的黄石崖上,俯视方圆10多公里,一座座山岭“绿波”相连。30万亩森林形成蜿蜒壮阔的绿色“长城”,紧紧地扼守住蒙晋冀三省(区)的荒山边缘,护佑着京津乃至华北地区。

苏木山林场。

苏木山的巨变,始于67年前一位19岁小伙子与苏木山结下的“山盟”。

1958年,兴和县委组织部领导看准了勤劳能干、热心参与村里扫盲的董鸿儒的人品和能力,动员他到苏木山护林站工作。10月一天的清晨,19岁的护林员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从县城出发,去45公里外的苏木山。经过一天的劳累,傍晚时终于爬到了挂在半山腰的护林站。苏木山护林站成立于1956年,说是“护林站”,其实只是一间半弯腰才能进去的四面透风的矮小“瓜棚”。两边是陡峭悬崖,屋内几块石头抹把泥的锅灶、1盘土炕、1口水缸、几件残破的炊具就是全部家当;门外是贫瘠的山坡,山脚下的那座村庄,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尽管来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董鸿儒心凉了半截。

那一夜,听着窗外怒嚎的狂风,忍着躺在被子里都打哆嗦的寒冷,他彻夜未眠。

“难道就在这里呆上一辈子?”第二天起来他坐在门前大石头上,望着荒山野岭,走?留?心里不停地打鼓。他坐了3天、望了3天、想了3天。

迷茫之际,当时的村长李德库和董鸿儒的叔叔来护林站看他。李德库给他讲述了苏木山的美好传说,讲述了老一辈革命者在苏木山打游击的往事。“小后生,在下哇,在惯了就好,往后每年栽些树,苏木山会变绿的。”叔叔对他说:“你父亲和老辈们都曾在这一带打游击,那会儿比现在艰苦危险多啦。”“县里把这么一座大山交给你,是对你的信任和重托,我们为你高兴,你可要好好干啊,决不能给咱董家丢人。”老人们的话,让董鸿儒陷入了沉思。

“我12岁就成了孤儿,没有国家的培养,哪有今天的我。这里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退缩。”“我要留下来守护苏木山!建设苏木山!绿化苏木山!”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年轻的护林员董鸿儒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与苏木山许下了“山盟”。

至此,他成为这座荒山的第一代建设者、守护者,开启了他42年的“种树人生”。

20世纪60年代的董鸿儒。

董鸿儒是山的儿子,有山的胸怀、山的品格,朴实无华而又深沉坚定。

一诺如山!“守护苏木山!建设苏木山!绿化苏木山!”董鸿儒与苏木山的“山盟”,一经承诺,终身坚守。

20世纪60、70年代是苏木山林场最艰苦的时期。苏木山是高寒山区,一年四季平均温度只有3.5摄氏度。冬季白雪皑皑,白毛风一刮一天。董鸿儒安在林场土坯房的家里,夜里添在锅里的半锅水,第二天就冻成了冰坨。当时100斤炭要20元,在林场干一天只挣1.5元,再说还要到山西省大同市去买,马车拉一回得半个月,董鸿儒夫妻只能靠体温取暖。来这里干活的工人受不了这里的苦,冬天还没到就走了一半。董鸿儒不仅自己没有逃,还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一生坚守在苏木山。

艰苦年代。

从1960年秋开始到1962年,苏木山林场先后试种了300亩杨树、4000多亩桦树、榆树都失败了。屡次试种失败引起了工人们的失望,林业专家论证得出苏木山不适宜种树的结论。董鸿儒不甘失败,坚信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苏木山的树种,决心要在苏木山种活树、种好树。

董鸿儒1958年结婚,婚后第二年媳妇为他生下了第一个胖小子。当时正是勘察苏木山、筹建林场的关键时期,董鸿儒在家里住了两天,就辞别娇妻爱子匆匆回山。时隔大半年,家里托人捎话,孩子生病了,让他赶紧回去,可等他安顿好民工,回到家里,炕上只有满脸憔悴、泪如雨下的妻子。儿子拉了七天肚子,夭折了。

那个时候,山上缺医少药,从苏木山去县医院要走上两天的路,由于拉肚子得不到及时救治,1963年、1965年,董鸿儒又夭折了两个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妻子流着泪劝说董鸿儒离开苏木山。董鸿儒满怀歉意地对妻子道:“这么多年的苦难都挺过去了,苏木山就是我的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挖坑不止,植树不停。”

董鸿儒为中学生讲艰苦经历。

20世纪80年代,董鸿儒先后当上了苏木山林场场长、县林业局副局长。守着几万亩的树林,砍树卖钱是现成的发财道。“树是子孙后代的,不能砍!乱砍树就等于割后代身上的肉。”在董鸿儒的严格管护下,苏木山很少有滥砍滥伐的事件发生。每年林场间伐时,他严格要求技术员必须按规程间伐,不该伐的一棵也不能伐。

1972年、1973年,县里先后调董鸿儒去化肥厂、公社,他没有答应。1987年,董鸿儒被任命为县林业局副局长。可他再三找县领导,要求回到苏木山工作。他舍不得苏木山的一草一木。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下山7个月后,他又回到了一心牵挂的苏木山。1994年,他全票当选县政协副主席,仍然提出不要办公室、不领工资,只要继续留在苏木山植树造林。

时至今日,退休多年后的老人家里茶几的透明塑料布下,仍压着一张记满护林员电话的纸,时不时要打电话询问一下林子长势,防火做好了没有,要注意病虫害……那是他对苏木山的不舍和牵挂。

董鸿儒把每一棵树当成自己的孩子。

每当有人问起董鸿儒,当时为什么不离开苏木山时,董鸿儒总是重复一句话:“苏木山就是我的家,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孩子。”从18岁到60岁,42年的光阴里,董鸿儒坚守着与苏木山的“山盟”。他爱着苏木山的每一道岭、每一片林、每一棵树……在他心中,种树护树是一种坚守承诺,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幸福。

松 缘

如今的苏木山主要建群树种是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为落叶松属乔木,高可达30米,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森林树种,分布于河北围场、承德、小五台山、恒山等海拔1400米—2800米地带。华北落叶松生长快,材质优良,对不良气候的抵抗力较强,并有保土、防风的效能。

说起董鸿儒与华北落叶松的缘分,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几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漫卷诗书喜若狂”来形容毫不过分。

郁郁葱葱的华北落叶松。

1958年,面对只有几百亩散落的白桦树,下决心留在苏木山干一番事业的董鸿儒认识到,苏木山需要的不是护林,而是植树造林,苏木山必须建林场。

苏木山区面积32.6平方公里。从1958年秋到1960年夏,整整一年零九个月,凭两条腿爬、两只手刨、两只眼看,董鸿儒对苏木山进行了实地勘察。饿了吃干山药、炒豆面、野菜充饥,渴了喝山泉水啃冰块吃积雪。他早出晚归每天平均上山跑五十多里路,足迹踏遍几十个山头,汗水流在数不清的沟壑。为了学习更多的林业科学知识,董鸿儒专门购买了《植物学》《林学理论》等专业书籍,白天在山上忙碌,晚上就在油灯下一字一句研读。他详细记录了苏木山的地势、土壤、植被等情况,梳理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建议在苏木山尽快成立国营林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960年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批准成立苏木山林场,但如何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苏木山上“种成树”仍是当时的难题,而最困扰董鸿儒的就是选树种的问题。

当年秋季,国营林场成立,种下了300多亩杨树,但第二年春天,全都枯死了。接连两年,他们又试种桦树、杏树、榆树,春天栽下苗,可到了深秋,4000多亩林子又大面积枯黄。

1963年,董鸿儒偶然发现山脚下的杂草中,一棵一米多高的落叶松,挺拔而翠绿。他兴奋不已,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出路。至此,他与落叶松结下了一生的不解情缘。

如获至宝的董鸿儒和时任场长赵守礼想尽办法打听落叶松及相似树种的发源地。听说河北围场县龙头山林场、山西天镇长城山林场跟苏木山自然环境差不多,种植华北落叶松成功了。他们一刻没耽搁前去考察,并想办法买来80斤种子。他们在山沟里打坝造田、垒渠筑埂、担土垫地、开渠打井,用了3个多月时间,硬是在乱石堆中建成了第一块30多亩的育苗地。

1965年春,林场工人在苏木山开始育苗试种华北落叶松。成功,林场就能留下来;失败,就只能下马。播种、覆土、浇水、除草,严格按技术要求操作后,大家没日没夜守着苗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9月份,经过5个多月的科学培育和艰苦经营,落叶松树苗顶芽饱满、根系发达、苗茎粗壮,每亩产苗量达10万株。

1965年9月,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育苗成功。

正值秋季造林季节,大家又趁热打铁开始种树。苏木山坡高崖陡,机器上不去。董鸿儒身先士卒,将几十斤浸湿的树苗用麻袋捆好后绑在肩上,弓着身子手脚并用往上爬。工人们学着他的样子也往上爬。饿了啃几口窝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怕苗木因缺水影响成活率,大家都不敢歇息,十多里的山路,一天往返三四次。双肩勒出了血,衣服粘着血肉,双手磨起水泡,但大家都无怨无悔!在林场党支部的号召和董鸿儒的感召下,林场职工、周边老百姓……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到植树造林大军。这一年,他们在苏木山上,栽下1200多亩华北落叶松。

1966年开春,苏木山林场首次种植的1万多棵落叶松抽出新梢,成活率85%以上。这一年,首批1万多亩华北落叶松扎根在苏木山上。苏木山华北落叶松大面积育苗造林,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造林空白。

苏木山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从1967年起,苏木山被划分成5个林区,每个林区由5名至6名林场职工负责组织指导,发动周边乡村几千名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林大会战。1973年到1980年,每到造林季节,苏木山5个营林区平均每天有500多人参加造林,平均每年有5至6万人(次)加入造林大军,林地面积以平均每年几千亩的速度增长。1976年,自治区在苏木山召开全区林业现场会,将苏木山列为全区八个重点建设林场之一,把苏木山成功栽种华北落叶松的做法推广到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学塞罕坝,赶苏木山”的口号。

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了对苏木山绿化投入。1980年,苏木山造林达到10万亩,成活8万多亩。到80年代末,苏木山全部披绿,人工林面积达到了20万亩,3000多万棵落叶松铺满山坡。

从1958年到1980年,苏木山人工林面积达到第一个10万亩,用了整整22年!而完成第二个10万亩,只用了不到10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998年,苏木山自然保护区批准成立。如今,保护区内林木茂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各种树木,连绵铺展几十个山头,绘成了松涛林海。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山杨等乔木林,挺拔苍劲,翠绿多姿;山柳、山杏、山榆、山丁、山樱桃、沙棘、绣线菊、山刺梅、野山楂、虎榛子等野生灌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526种野生草本植物、118种鸟类、25种兽类提供了美丽富饶家园。苏木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可增林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在涵养水源、固土、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67亿元;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1.5万元/年。

苏木山林场成为华北最大的人工林场。

精 神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对北疆愚公董鸿儒种树人生的真实写照。

董存战是董鸿儒夫妇的第四个孩子,也是活下来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存战”,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在苏木山存活下来,接续战斗。

2008年,董存战毅然决然放弃了公职,来到父亲终身奋斗的苏木山,子承父业,也成为了苏木山人。对于儿子当场长,董鸿儒只说了一句话:要干就干好。董存战继承了父亲的坚韧品格,以林场为家,把防火、防虫、补植、抚育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各项工作在全区国有林场中拔尖。

董鸿儒父子在林场漫步。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国发〔1978〕244 号),“三北”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三北”工程规划期 73 年(1978—2050 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建设范围为13个省(区、市)的725个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5.4%。前五期,“三北”工程累计完成(实施)造林面积7.4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 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7 亿亩,农田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4.5亿亩。根据全国第五次(2014年)和第六次(2019年)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54万亩。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区域。1978年启动实施以来,前五期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54亿亩,占全国的1/3。通过长期建设,从工程实施到现在,全区森林面积由2.34亿亩增加到3.74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3.21%提高到21.77%,人工林保存面积由原来的2205万亩增加到9200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内蒙古在“三北”地区率先出台“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规划总任务2.85亿亩,占全国的44%,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占全国的59%。2023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331万亩,其中治沙950万亩;2024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060万亩,其中治沙1954万亩,连续两年均居全国第一。

在这场生态建设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董鸿儒、八步沙“六老汉”、石光银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一大批无名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万里绿色长城。作为“三北”工程的一个缩影,苏木山的万亩林海就是董鸿儒他们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靠着“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苏木山精神干出来的。

“苏木山就是我的家,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孩子。”朴素的话语中体现着董鸿儒对森林的热爱之情。我们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爱草护树、保护生态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

冬日苏木山。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
一诺如山——北疆“愚公”种树情
2025-08-12 10:54:00
台风逼近!华南迎持续强风雨 华北东北将有明显降雨过程
2025-06-13 10:41:00
全国入夏进程图出炉 看哪里将开启高温暴晒模式
2025-06-03 18:50:00
周二起南方切换多雨模式 东北地区高温或创新高 一周气象早知道
2025-05-26 07:25:00
明起南方再迎新一轮“雨雨雨” 北方冷空气携大风降温沙尘齐至
2025-05-06 2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