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届网友不种草,只劝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6:15:00    

“劝退”并非简单的负面吐槽,而是主动出击、别具匠心地开辟出一方自我救赎与思考天地。在这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消费主义洪流、传统成功学信条的深刻反思与温柔抵抗,这一代年轻人,也终于在劝退中完成自我认知觉醒,找到生活掌控感与达成内心的平和。

在当今网络社交的喧嚣浪潮中,“劝退文化” 以其独特的话语形式强势涌入大众视野,成为Z世代群体中热议不 断 的话题。

当豆瓣“今天你被劝退了吗”小组每天新增500条“避坑指南”,当知乎“千万别报xx专业”的回答动辄斩获十万赞,当《劝退学导论》成为B站知识区顶流,这届年轻人早已不再迷信“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转而将“劝人快跑”发展成一套新型生存法则——毕竟“踩坑的代价是100元,如果不行,上限是250元”。

这种集体性的“劝退文化”,早已超越简单的避坑指南,成为Z世代对抗社会规训的生存策略。

各行各业,都流行“劝退”?

“Deinfluencing” 又被称为网络劝退 ,它于2023年入选柯林斯词典热词候选榜单 ,指通过社交媒体警示粉丝避免某些商品、选择或生活方式的行为。其核心是通过信息共享与经验解构,劝阻他人避免陷入低效、高风险或过度消费的行为陷阱。

美国社交媒体分析家克里斯·鲁比的解释是:“劝退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趋势,指的是劝消费者别买他们认为属于放纵自己、没效果或不值这个价的产品/事物。”

网络上的“劝退体”由两部分组成,劝人者和听劝者。听劝者一般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表达听劝的态度,如想做某事但缺乏了解,于是发出“听劝”信息,希望在网络上获得知识性、经验性的指点;劝者提供相关知识、经验、建议信息,他们根据听劝者提出的问题或困难,提供对听劝者有价值的经验、建议等信息。

(图/《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在豆瓣“劝退互助联盟”小组里,每天有上千条帖子用血泪经验劝退养宠、考公、考研、求职等“人生选项”。年轻人不再迷信社会推崇的标准答案,反而用“反向安利”撕开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的糖衣:“别养猫,你会变成全年无休的铲屎奴”“考公不是上岸,是跳进更卷的围城”“创业不要做餐饮,骂醒一个是一个”“强烈建议普通人别做自媒体”……一时间,似乎各行各业的业内人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希望入局者表达自己的“劝退理由”。

在“法硕劝退党”阿敏的 “ 劝退帖 ” 里,他用数据与血泪经验解构“法律精英梦”的滤镜。例如法硕报考人数逐年上升,而通过率非常低,竞争 的 激烈 程序 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残酷的是一些头部院校分数线暴涨,备考者需要极高的“神仙分数”才能摸到复试门槛。考试难度也在逐年加大,传统认知中背熟《考试分析》就能上岸的策略已然失效。如今法硕命题呈现“反套路化”,超纲题占比创新高,让仅靠机械背诵的考生措手不及。

阿敏还晒出“读研成本计算器”:名校法硕学费已普遍涨至2 万 -6万/年,加上北上广深租房、考证等开支,三年总成本超20万。 其 性价比远低于计算机、金融等专业。

在他的“劝退 帖 ”下,许多同样是法硕的学生对此劝退 帖 表示深有同感,也成功劝退了不少还在犹豫的人。阿敏说:“我的‘劝退 帖 ’并非一味劝退和劝进,只说‘游戏规则’。那些有意要考法硕的人,我希望他们知道将面对的是什么 、 考题会有哪些套路 、 为了解析里面 的 答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 有没有信心达到这个水平 、 ‘上岸’后合理的预期是什么 , 综合了解后才能做打算。”

(图/《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网友“主打一个听劝的铁铁”说:“我家里很多亲戚都是医生,但他们都劝我别去当医生。不是医生本身的错,是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有些职业光环很重,但一些真实情况只有业内人士知道。”

“劝退”并非简单的负面吐槽,而是主动出击、别具匠心地开辟出一方自我救赎与思考天地 。 在这 背后 , 蕴含着 人们 对消费主义洪流、传统成功学信条的深刻反思与温柔抵抗,这一代年轻人 , 也终于 在 劝退中完成 自我认知觉醒 , 找到 生活掌控感与 达成 内心 的 平和 。

当代年轻人,主打一个“听劝”

在养宠、考公、婚恋、就业、求学等领域的“劝退三件套”大致分为经济成本、精力黑洞、心理落差。小红书博主用九宫格对比图展示“HR说的VS真实的”,抖音职场博主靠“每天劝退一个行业”系列狂揽百万粉丝,微博话题 #那些年我听过最扯的入职承诺#阅读量突破3亿。

作为听劝者,“听劝”成为不少年轻人欢迎的获取建议的方式。通常所涉内容与年轻人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多个方面,比如旅游听劝、消费听劝、学业听劝、求职听劝、婚恋听劝、人际关系听劝等。

这一届网友从“听劝”两字,开启智者人生“听劝”的模式。

某社交媒体上的“听劝帖”。(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听劝式旅游”最受欢迎。在社交媒体上,有各种以“听劝”为开头的帖子,提问者希望知道去某地旅游如何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能节省花费。

马烨是一个95后,他不喜欢看各种媒体或攻略上千篇一律的景点打卡指南,相反他希望知道对于本地人而言,当地有哪些景点值得去看?哪条路线更经济实惠?怎样的旅游才能玩得更开心? 这 都是马烨旅游所关心的问题。

马烨每次在做旅行计划的时候,都会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某地方旅游的“听劝 帖 ”,他的态度谦恭、热切、期盼,往往有很多热心网友热情指导。马烨说:“每一次‘听劝’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解锁了一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好玩和好吃的地方,并且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网友。”

(图/《灿烂的风和海》剧照)

除了旅游听劝,还有“素人改造”听劝。

一个个其貌不扬、灰头土脸的普通人,在网上打着“相亲”“变帅”“变美”“减肥”等名义,恳请网友给出改造意见,并强调自己“听劝”。评论区中,网友们则会根据求助者的性别、身材、气质、目标等因素,给出有关穿搭、发型、饮食等各种建议。

找不到自己个人形象风格定位的女孩沙七玛,鼓起勇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听劝帖”。如今已是她“听劝”的第300多天,记录了她听劝前后造型的对比 。 她说:“当我把‘听劝’刻进DNA后才发现:真正的时尚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把他人建议融 合 成自己的审美体系。”

(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就连之前 蜂拥 至小红书的“tiktok”难民,也学起了“听劝体”,不少渴望改造的外国人,开始拿着写有汉字“听劝”的白纸,希望获得改造建议。一张照片,配上“听劝”二字 , 外国网友在线等待国人指导,把自己改造得更时尚。

“我的失败经验,比你的成功学更有价值”

《2024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显示,68.9%的95后会在入职前多平台交叉验证企业风评,这个数据在2014年仅为12.3%。某招聘平台推出的“反向背调”功能,让求职者可以匿名给前东家贴标签,上线首日就因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宕机。

(图/《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在2024年毕业季的校园论坛里,应届生用“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计算机从朝阳变夕阳”“金融业已卷成麻花”的行业黑话互相预警,仿佛求职市场是布满地雷的无人区。就连昔日被视为铁饭碗的公务员岗位,也逃不过“上岸先淹死”的劝退魔咒。某21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自嘲:“往年教学生写简历,如今教他们读劳动法。”

劝退文化的兴起,本质是代际认知体系的迭代。80后信奉“坚持就是胜利”,90后讲究“选择大于努力”,00后则发明了“及时止损学”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玉花 说:“‘听劝’是一种积极健康的青年文化。年轻人为何更愿意听陌生人的建议?主要原因之一是信任。信任他人和使人信任都与诚信有关 …… 有信任关系才有 ‘ 听劝 ’ 关系,听劝者本着信任的期望发出求助的信息,看重劝者的经验和建议,没有信任则不可能有‘听劝’行为的产生。”

从个体层面看,年轻人借助“听劝”文化实现自我认知的重塑与成长。通过接触各类劝退内容,他们更清醒审视自身兴趣、能力与追求,合理调整人生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决策带来的遗憾 。 这是他们 在多元选择中做出契合自我本心的判断, 从而 把握 自身生活 主导权。

(图/《二十不惑》剧照)

从群体层面讲,“听劝”文化在年轻群体社交互动中营造 了 特殊氛围 , 它拉近了同龄人距离,成为交流社交货币,促使大家围绕类似困惑展开深度探讨,凝聚共鸣形成独特圈层文化。同时,这种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引发各界对年 青 一代心理需求、生活困境的更多关注,推动社会对成功、幸福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一定程度上促进多元包容社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位正在学医的网友小懒猫表示:“其实很多人都是想通过劝退这些话,来表达自己在行业的累与苦。常看见医学生劝退学医 , 说待遇不好,特别累。可是哪个行业不累呢 …… 只要看看那些劝退的人当中,谁一边劝退一边提桶跑路 、 谁一边劝退一边努力干的,一目了然的。一旦你想做某一行,应该去研究怎么做得更好,而不是去看那些劝退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Elise,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这届网友不种草,只劝退
2025-05-23 16:15:00
世说新语|警惕网络热梗带来“语言贫乏症”
2025-05-23 09:50:00
广州杂技舞剧《化·蝶》新疆巡演,文化润疆美到窒息
2025-05-22 12:13:00
南方之学 得其菁华
2025-05-21 08:40:00
中建八局:沉浸营造下沉体验新场域
2025-05-20 0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