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丨魏建:加快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6:03:00    

山东在区域合作中扮演着沟通东西、联通南北的“丁字路口”角色

加快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 魏 建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山东地理区位条件独特、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经济体量居全国第三、北方第一,人口过亿居全国第二、北方第一,具备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良好基础。近些年来,山东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今后要以更高的站位,积极主动担负更多区域协调发展责任,通过多维战略布局推动区域战略联动,加快建设成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充分发挥“丁字路口”作用

山东在我国区域合作中扮演着沟通东西、联通南北的“丁字路口”角色,这一地位使其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西横向上,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持续深化与沿黄省区的合作,与西部省区在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促进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南北纵向上,山东地处京津冀、长三角之间,经济、社会等方面联系密切,与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华东沿海其他省区也颇有渊源。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不仅要肩负强省建设的重任,更要肩负以“龙头”带动沿黄省区共同实现现代化的使命。勇挑重担就要积极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长三角。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过去主要重视东西协调着力缩小东西差距,对于东部之间协调合作着力较少。今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且和京津冀、长三角等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对接合作还存在不足。一是合作的领域、层次、深度都有限;二是合作更多的是由山东主动提出,或多或少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同;三是国家层面缺少促进东部合作的总体战略。因此,笔者建议“十五五”期间研究出台促进东部合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明确协调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促进合作的制度安排,赋予山东、上海这样处于丁字口战略位置的省市以重任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并进一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成为“十字路口”。

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

在现有区域合作基础上,山东应进一步明确合作重点,通过深化区域之间的交流,形成动能强劲的新增长极。

西向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挥山东带动黄河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强化鲁豫陕合作,以鲁豫陕合作带动全流域的发展。2024年山东与河南联合发布了《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在豫鲁毗邻地区深化生态保护、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探索“流域+省际”区域合作新模式。山东要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和建设鲁豫陕科创走廊。山东、陕西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鲁豫陕三省产业存在较大合作空间,且区位上便于接受来自北京的科研辐射。河南和山东已经提出共建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并向科技部报送了相关规划。陕西可以积极参与,推动三省共建科创走廊,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将鲁豫陕科创走廊建设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

北向方面,要扎实对接京津冀行动方案的战略设想,特别是瞄准京津冀的科研、文化、金融优势发力。专项梳理山东产业发展需求与京津冀科研供给之间的潜在联系,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建设京津冀科研成果转化专区,推动京津冀科研成果优先落户。加大与京津冀文化优势机构的合作力度,深化在文化建设、旅游开发领域的合作,加快将山东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资源。北京金融资源丰富,不仅金融机构的总部均聚集北京,而且有北交所、银行间市场等金融市场,山东要加大对接力度,同时探索在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养老金融以及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创新,共同打造现代化金融示范。

南向方面,山东要更加积极地融入长三角。加快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步伐,落地建设一批研发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在先进钢铁材料、智能交通工程联合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依托现有园区与长三角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重点包括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及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探索联合发布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合长三角高校及科研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攻关核心技术,推动山东半岛与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扩大科技资源共享范围,实施高层次人才挂职交流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深度合作。

东向方面,随着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中日韩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山东要抓住机遇,加快推动建立与日韩更加全面和稳固的经济合作。深化海洋经济合作,加强港口互联互通、海洋科研与生态保护,共建海洋经济示范区。引入日韩农业精细化管理技术,开展育种、种植等技术合作,提升山东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引进智能化老年产品,推动日韩养老服务业态与山东资源结合。成立中日韩银发旅游联盟,开发长期停留项目,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优化人才政策,试点日韩技术技能人员就业居留便利化,推动“候鸟型”人才引进。

以毗邻区域一体化为突破口。区域一体化是全域一体化的起点,要积极推动山东与周边区域毗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是以交通的高水平互联互通为切入起点推动省区之间的合作。菏泽、聊城、德州、枣庄等要全面消除与毗邻省区断头路现象,通过公路、铁路、航路等形成密切的交通网络格局。同时,强化在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协同共商,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毗邻区域的一体化带动省区之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数智化转型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智能化渗透率较低,全国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不足70%,小微企业的数智化水平更低。中国北方是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区,黄河流域多数城市的主导产业集中于装备制造、传统能源化工等领域,相互之间缺乏差异化定位,导致区域间竞争加剧。如山东化工产业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但周边省份也普遍布局重化工。产业同质化导致竞争加剧、低效竞争,严重制约了产业效率的提升,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山东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要以传统产业的数智化为核心,在为北方区域产业升级形成示范效应的同时,也通过数智化促进形成协同发展、合作竞争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山东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在纺织、机械、化工、家电等领域打造智能化标杆,深度实施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势转化为数智化优势。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数量居全国首位,包括8家“灯塔工厂”和3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拥有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46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一。在这个过程中,依托链主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实现上下游数据贯通,全产业链协作效率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实现智能化升级。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智化升级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错位、良性竞争格局。山东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和省级平台,构建了覆盖黄河流域的数字化服务网络。2024年山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超1000万台设备,服务全国300万家企业,为沿黄省区提供设备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链长制”、“工赋山东”、“产业大脑”等行动,汇聚产业链数据,推动海尔、浪潮等龙头企业与沿黄省份共建数字产业链。用好黄河工业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实现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多元算力的统一协同调度。

今后,北方各个省区要积极协调,共同出台推动产业数智化深度合作的制度安排,山东要着重强化与周边区域在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领域的合作,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大脑+晨星工厂”等数智化模式,加快数据标准化步伐,使数智化成为产业协同的基础。建立“产业链图谱智能匹配系统”,利用AI分析各省资源禀赋,自动生成协作项目清单,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全国东西部产业协作大数据中心,集成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实现项目智能匹配与风险预警。

完善生态协同保护制度体系

中国北方区域是生态约束相对较强的区域,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脆弱区域较为广泛。当前已经有了生态补偿和碳汇交易的实践,但还没有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生态协同保护制度体系,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交易市场。山东要在生态协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继续深化省域内区域之间协同保护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牵头促进建设北方生态交易市场。推广和落地应用山东在碳汇核算、交易定价等方面的技术和制度安排,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奋力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领先省份。

一是健全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1年山东省与河南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首个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山东还在省内建立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了河流上下游的协同治理。借鉴山东的做法,省域之间、生态区域之间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样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纵向补偿相结合,从而形成纵横结合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生态权利交易市场。推进生态资产确权登记,完善定价机制和分配规则,制定统一的GEP核算规范。实施碳普惠计划,加快建立水权交易、草场森林碳汇、湿地碳汇等跨区域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形成北方区域生态交易市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常态实现。2024年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宁夏银川签约,随后陕西延安、甘肃庆阳等地也相继完成交易,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完成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交易,这些交易通过监测核算碳汇量并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建设。

三是进一步优化八七分水方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再平衡。水资源是北方区域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八七”分水方案),规定了黄河流域各地区的用水量分配。该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细化为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为缓解黄河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上升、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投运以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八七”分水方案已不能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黄河流域省区以及用水地区要积极协调、科学测算,尽早形成新的分水方案,强化管控、推进水权交易,加快形成高效节水用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

相关文章
服务业加快扩大开放!新增9城
2025-04-22 07:33:00
理论周刊丨魏建:加快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2025-04-22 06:03:00
“政”能量托底,青海民企“放手去干”
2025-04-21 17:24:00
山东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4-20 16:18:00
解锁初夏限定美景!松山湖生态园健步行邀你报名→
2025-04-20 1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