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因此触动——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这是旧书蕴含的力量。而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旧书店,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等待爱书之人的到来,也承载着一座城市对往事的记忆,对知识的执着。
一起去两座非常有名的旧书店,看看它们的故事。第一座书店在苏州,它自光绪年间创办至今,130年来只卖旧书。店主人如今已近百岁高龄,用一生守护一屋书。
山房藏小巷,书海一扁舟。在苏州钮家巷,有一家小小的旧书店“文学山房”。二十来平方米的空间,被一本本古籍、旧书填满,书店的主人——已近百岁高龄的江澄波安静地坐在一角,默默守着满屋子的书。

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主人 江澄波:我出生于1926年,出生在苏州文学山房。这个书店是我祖父开的,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我16岁就到书店,一直搞古书。
“文学山房”1899年由江澄波的祖父江杏溪创办,一直以贩售古籍为主业,江澄波16岁就进店帮忙,在随着祖父、父亲外出访书中,一点一点学会了修补古书和鉴定古籍的本领。依靠深厚的家学与实务经验积攒起来的古籍知识,从废纸堆中抢救了大量古籍。

江澄波:最难的是鉴别古书,那个书是什么年代的,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哪个时候刻的?这是最难的。古书行业到人家家里去访书,他们藏书家都是专家,要拿一本书先给你看一看,你要把这本书什么朝代刻的,什么什么告诉他,他认为你懂书的,再拿给你书看。所以我们要对这个,要学习。
父亲曾告诉江澄波,古书行业是高尚的。卖书收书是文化事业,而非纯粹逐利。上世纪50年代,文学山房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江澄波并未停止工作,此后数十年,他抢救了大批珍贵善本,为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的收藏作出巨大贡献。由于热爱,江澄波在退休后,再办书房,恢复了“文学山房”的字号,正式开启他与书打交道的“二次人生”。除了访书、修书、购书以外,他还独立著书,《江苏活字印书》《吴门贩书丛谈》等一本本极具学术价值的作品相继出版。只要身体允许,江澄波每天都会亲自来店里,帮助读者挑书。许多人不远万里而来,就是为了见一面这位用一生守望书店的传奇老人。

“书是我营生所靠,也是我终身所好。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载书、送书的书船,我离不开书,就像船离不开水。”这是江澄波在自述人生的新书《书船长载江南月:文学山房江澄波口述史》自序中写下的话。书因人聚,有爱书的人在,书香文脉就不会断绝。
责任编辑: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