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它被称为“第二癌症”,有人痛到自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不能硬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4: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癌痛,痛起来要人命。”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患者难以言说的煎熬,有些患者甚至到死都未能摆脱剧痛的折磨。

如何帮助肿瘤患者更好地管理癌痛?2023年9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在我省落地。作为浙江省示教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遴选了9家和7家县域医院,通过技术下沉与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癌痛诊疗能力。

“癌痛,尤其是难治性癌痛的复杂性需要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手术、放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结合,也需要疼痛科、肿瘤科、放疗科、介入科、心理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诊治(MDT)。我们鼓励各个医院积极开展癌痛门诊,同时也鼓励开展肿瘤疼痛MDT门诊。”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浙大一院疼痛科主任冯智英说。

在项目开展近两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浙江相关的医院与基层,探寻浙江癌痛管理的现状与突破。

来源:视觉中国

痛到生不如死,却还想着忍一忍

“很多患者熬过了手术、放化疗,却没熬过癌痛。也有人说,癌症病人不是得肿瘤死的,而是痛死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冯智英语气沉重。

相关数据显示,癌症初诊患者的癌痛发生率为20%-50%;晚期患者的癌痛发生率在60%-90%,其中,中重度疼痛占比30%-50%,有三分之一患者为重度疼痛;在治疗阶段的患者癌痛发生率约59%,而复诊患者癌痛发生率更是高达85%。

医学疼痛分级中,晚期癌痛常达8-10级,是分娩痛的2-3倍,相当于持续经历严重烧伤或断指之痛。

“有人痛得无法进食入睡,有人痛到自残,甚至因无法忍受而跳楼……”冯智英见过太多悲剧。她强调,癌痛不仅摧垮患者身心,更会降低免疫力、加速肿瘤进展。它不仅是症状,更需要独立干预的“第二肿瘤”。

与剧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患者和家属们“忍痛”的态度。

在浙大一院癌痛门诊,一幕幕场景让医护人员感到无奈——年轻女患者痛到蜷缩着哭,母亲却斥责“娇气”;中年女性将肺癌骨转移的腰痛当作劳损硬扛,拖成了肿瘤晚期……

“近半数患者和家属认为‘忍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忍痛会陷入恶性循环。”冯智英强调,“首次出现癌痛时就应及时就医,绝大多数可通过规范用药缓解。”

除了“忍痛”观念的束缚,冯智英还指出,公众对止痛药的认知也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疼痛是肿瘤恶化的信号而忍痛,觉得要在疼痛剧烈时才用药;或者忧虑药物成瘾和副作用。

宁海县第一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项巧敏也谈道:“在我们基层医院,有些患者因担心药物成瘾性而自行减药,影响镇痛效果,或误认为疼痛是癌症‘必经阶段’,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规范化癌痛治疗,能实现正常生活

冯智英介绍,国际上公认的癌痛治疗的“金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癌症药物三阶梯止痛法和微创介入镇痛治疗,前者旨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一般轻度疼痛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加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则需强阿片类药物,通过逐步升级药物强度控制疼痛。”研究表明,三阶梯止痛法在85%的癌症患者中,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难治性癌痛的用药困境。

近年来,在对付难治性癌痛上,从药物治疗到微创介入镇痛,治疗的癌痛的手段更多了,理念也更先进了。

肺癌骨转移患者李爷爷(化名)试遍止痛药仍痛到两个月都没睡整觉,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他去浙大一院癌痛门诊就诊后,冯智英团队诊断其为难治性癌痛,为其植入了“鞘内镇痛泵”。如今疼痛发作时,他只需按下体外遥控器,便能快速缓解。

48岁的胰腺癌患者周先生(化名)被剧痛折磨得无法进食,在接受冯智英团队为其施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精准阻断痛觉传导神经后,疼痛显著缓解,得以重新回到餐厅工作,一直这样边抗癌边工作,有质量地生活了近两年。

冯智英在为患者看诊

冯智英表示,微创介入镇痛治疗,尤其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癌痛患者或者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她期望依托“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把前沿的技术下沉到基层,使城乡患者在院内、院外乃至家中都能享有高水平镇痛服务。

这么做,照亮癌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要让癌痛管理项目真正惠及百姓,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非常关键。

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项目启动后“省级-县级-乡镇”三级网络逐步形成。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宁海县第一医院等16家县级医院作为枢纽,将规范诊疗技术辐射至乡镇社区。

短短一年,试点医院镇痛药配备率由不足30% 跃升至80%以上,医护规范诊疗认知达标率突破90%。

宁海县第一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项巧敏亲历了这场变化。在此前,该院的镇痛药配备不足,以基础口服药为主,对难治性癌痛束手无策;其次,鞘内泵、神经毁损等癌痛治疗新技术需转诊上级医院;另外,基层医护认知不足,对药物剂量调整不精准,易致镇痛不足或副作用。

作为首位选派至浙大一院疼痛科进修的医生,项巧敏在跟随冯智英团队学习后,牵头开设了宁海县第一医院疼痛病房;将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各类神经毁损技术、PCA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等前沿治疗手段引入宁海;还对护理团队进行专项培训,如今,泵体维护、药盒更换、报警处置……一整套规范化操作已在病房里娴熟运转。

58岁的宁海人黄女士(化名) 正是受益者之一。结肠癌术后两年,她因腹膜后转移引发持续性剧痛,三阶梯药物无效。去年8月,项巧敏团队在冯智英团队的指导下为其植入鞘内吗啡泵,疼痛终于减轻了,“现在终于能睡着觉,也能下床活动了。”

癌痛管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也离不开社区医院、家庭医生。

去年,宁海县第一医院牵头举办多期“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班”,把乡镇卫生院、家庭医生统统请进课堂;癌痛患者被纳入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医护人员定期上门评估疼痛、指导家属使用电子镇痛泵;社区医院同步开设安宁疗护病房与安宁门诊,形成了“县医院—卫生院—家庭”三级镇痛网络。

“患者可以带瘤生存,但不能带痛生存,希望随着项目的推进,让癌痛患者求医有门,有药可医,也让更多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冯智英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它被称为“第二癌症”,有人痛到自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不能硬扛
2025-08-08 14:32:00
3D打印技术辅助巨大皮肤癌手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辟数字化精准治疗新路径
2025-07-24 15:14:00
传承岐黄之术 护航群众健康
2025-07-24 08:12:00
湖南一4岁男童拔牙死亡,涉事医生停岗
2025-07-23 16:53:00
7月17日19:30邀您相约《中国好军医》直播间丨《记者探诊——全军热射病防治最新研究成果》上新
2025-07-17 0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