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3日,上海市第十一批浦东援疆干部人才入疆已满两周年。从黄浦江畔到叶尔羌河,跨越5000公里的山海情谊,上海浦东与莎车携手谱写新时代援疆华章。
两年来,浦东援疆干部们怀揣着对边疆的深厚情谊与使命担当,奔赴莎车县开展援疆工作。他们立足莎车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浦东的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以及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精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莎车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让莎车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生筑基,搭建温暖“连心桥”
(一)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莎车分指聚焦莎车县民生痛点,精准施策。一方面,针对阿热勒乡产业发展规划,投入455万元援疆资金对巴旦木产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同时积极争取230万元后方援助资金新建农产品收售点,以促进乡村“村貌整洁、农民增收、产业繁荣”。另一方面,依托乌达力克镇的豇豆种植优势,先后投入757万元援疆资金,打造1000亩的豇豆智慧种植示范项目,力争创建自治区豇豆种植的高标准,凸显农业种植品牌效益,切实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对莎车县团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完善路面基础设施,解决道路颠簸、交通拥堵、排水困难和电线杂乱等问题,让 “烦心路”变为“连心路”,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建成法务中心和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并投入使用,为来访群众解决法律难题,在推进莎车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关键进展。
(二)稳就业促增收
持续设立公益性岗位,为近7000名从业人员提供补助,其中脱贫人口2600多人,帮助当地百姓稳定就业。
改造原莎车县旅客分流中心,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求职者和雇主提供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搭建起就业供需的桥梁。
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建筑工匠培训,组织电工、管工和焊工等8个工种1500多人次培训及鉴定,为近2200名取得特殊工种职业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补贴报名费,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
鼓励城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创业就业,对6000多名外出就业群众给予补贴,激发群众的创业就业积极性,使外出就业人员从每年7000多人增加到12000多人,既增加了就业数量,又促进了从业技能的提升。
(三)提升民生福祉
统筹推进13个乡镇乡村振兴项目,投入资金1.93亿元,推动莎车县乡村在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全面振兴增效,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强化“携手兴乡村”结对帮扶行动,确保2023-2024年度8934万元专项资金全部到位,相关建设项目顺利完工,让民生福祉更具“温度”,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发挥浦东市场渠道优势,举办上海援疆“沪喀优品”巡展沪东专场,9家当地企业参展,获得热烈反响,助力莎车特色产品走进上海市场。
打造一网统管的城市大脑平台,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多个专题。建成后可实现对县城要素的全面感知、统筹调度、预警研判和综合评价,为打造莎车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二、产业赋能,筑牢发展“坚实根”
(一)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
莎车分指全力推动产业援疆,将浦东优势与莎车资源深度融合,强化产业“造血”功能。在特色产业就业扶持上对口支援项目吸纳当地群众1500余人就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费帮扶工作同样成绩突出。一方面,组织当地企业参与电商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企业电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莎车县当地代表性优秀企业参加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双线九进”“喀什味道”品牌推广等活动,累计组织160家企业参加31次疆内外展会,有力提升了莎车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了产品销售。
同时,积极推动企业融入商会发展。成功推荐4家企业加入喀什地区上海商会,绿色技术银行当选会长单位,新疆睿灏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副会长单位,为企业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在一产领域,安排4个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投入3000万元资金。对当地特色林果实施生物防治,保障林果品质与产量;利用技术治理沙漠土地,新增2万余亩高标良田,提升了土地质量与农业生产能力。为27个乡镇监管站配备“胶体金”快速检测仪等专业设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产品绿色发展理念引入莎车,在各乡镇推广绿色认证工作,为农产品提质增效添砖加瓦。


二产方面,大力推进高耗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莎车纺织服装产业园二期(睿沣纺织)厂房及园区电力配套项目稳步推进,达产后产能可观,每年可生产纯棉纱线16万吨,能解决新增近2500人就业。培育人工钻石项目(碳索芯材)利用闲置厂房改造升级,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近百名莎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目前,已生产加工近1万克拉培育钻石。远期钻石打磨产业预计可解决近万人就业。投资150万元改造阿热勒乡农产品加工车间,巩固巴旦木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引进织布厂房改造、净水设备加工等项目,为莎车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三产发展成果显著,老城景区喀赞其休闲街区荣获 “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品牌,提升了景区吸引力。23年、24年“浦莎号”上海援疆包机莎车游持续升温,共计接待包机团游客近千人,带动当地旅游消费近千万元,游客满意度高达97%,推动了莎车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三)产业融合与项目落地

引进知名黄酒酿造企业建设黄酒厂项目,以“水稻种植 +黄酒酿造+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的三产融合模式,为依盖尔其乡稻米产业赋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黄酒1000吨,产值达6000万元,提供100个就业岗位,通过与当地群众建立共富机制,以固定资产入股分红,实现联农带农富农,将依盖尔其乡打造成南疆“千万工程”的典范。

积极对接优质产业资源,助力莎车与碳索芯材、通用净水等10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落地投资7.4亿元,预计全部落地后总投资达30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为莎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产业扩容提质,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智力领航,点亮希望“明亮灯”
(一)教育援疆成果斐然

2023年以来,援疆教师持续发力,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为莎车教育事业培育本土师资。援疆教师积极开展帮带传承工作,制订详细的带教计划。共带班265个,带教徒弟194人,听评课2822节,开设公开课168节、专题讲座102场、专题培训10场,覆盖5154名教师,成立15个科研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2024年莎车县教育成绩创历史新高,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9.27个百分点,中考总平均分提高27.88个百分点,内高班考试体检上线人数增加136人,高考、中考和内初班总成绩在喀什地区12个县市中分别位居第3名、第7名和第2名。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设《校园急救》校本课程,并在县级大思政研讨会上展示学生急救操练。在莎车小学和幼儿园建成7个戏曲教育教学展示教室,推进“石榴籽小先生”、“棋心计划”、“心理咨询”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医疗援疆稳步提升
进疆以来,浦东援疆医生团队深耕细作,下沉基层服务当地群众,开展共计29项高难度医疗新技术,填补空白。同时协助推进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完成三级医院等级自评及地区第三方评审,完成9个地区级重点科室建设,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级。

连续两年启动“浦莎光明行”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及全县首次青少年口腔保健计划,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深化“三降一提高”工作,加大妇幼健康领域援助投入,成功取得疾控中心实验室CMA认证,带动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提升。

完成县域内医学影像AI诊断中心部署、互联网医疗服务上线以及“智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借助数智技术优化就医流程,规范诊疗标准。完善徐美东、余波、杨铁毅三个工匠工作室运行机制,开展远程会诊、手术指导、远程授课及 “健康基层行” 专项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干部人才培养加强

建立组织部门主导、行业部门主抓、县委党校主办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施莎车县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强化干部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提升。依托县委党校开展为期5—60天的集中培训,累计培训30期6903人次,超额完成140.2%。聚焦重点领域,实施柔性引才项目,邀请22批次176名农业技术、公安刑侦、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援疆专家人才来莎开展服务指导,培养帮带本土干部人才5377人。依托上海智力资源,组织6个观摩学习团127名业务骨干赴上海观摩学习15天;10名中青年优秀骨干人才赴上海有关部委研修学习半年;41批次836名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村党支部书记、发改委、公安局等基层党员干部赴上海开展10—90天的学习培训和跟班锻炼;17批次1653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妇联主席赴上海开展10天的学习培训。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两地干部观念互通、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提升受援地干部能力素质。

文化润疆,绽放团结“绚丽花”
(一)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莎车分指积极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上海文体界专家、媒体人士、文化名人等赴莎车开展近百场次文艺传承培训、创作交流活动,助力莎车文化人才发展。

协调上海轻音乐团和上海歌舞团等深入莎车县各地演出上百场、培训60余场;组织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赴美琪大戏院演出及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观看人数达3.6万人次,网络点击量达22万+。举办“浦・莎乐巴扎”美韵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节暨周浦镇第三届羊肉文化节,总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媒体浏览量突破1000万。组织全疆首届电竞公益赛,宣传线上曝光人次达2亿+,提升了莎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并入选 2024年度公益传播案例。
(二)优化民族融情机制


精心组织“铸民族团结之心鉴中华伟大之光”“交融多元文化 启迪智慧未来”为主题的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带领900名莎车县青少年赴京、沪、陕三地参观访学,融合三地文化特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持续优化“浦莎情深・爱我中华”浦莎青少年民族团结 “手拉手”活动营机制,首次组织莎车青少年走进上海家庭,同时上海40名师生来莎研学,促进两地青少年近距离交流。该项目连续2年荣获“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称号,增进了各族青少年的情谊。
(三)创作文化时代精品

在传承十二木卡姆原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加入轻音乐、流行音乐等现代元素,创新编排7个木卡姆新唱曲目,上线3首莎车城市主题曲,录制《你的热瓦普是我的心里话》广播剧。其中,《莎车是我的诗和远方》荣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原创歌曲优秀奖,纪录片《喂喂喂,足球队》入选 “新时代・新影像” 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丰富了莎车的文化内涵。
奋楫笃行,勇攀强基“新高峰”
(一)党建引领激发动力

通过警示教育、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等形式,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党纪学习教育。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现场体验与内心感悟并重,探索“党建+援疆”模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指导援建工作开展。在此过程中,多名援疆干部因工作突出获得荣誉:李烨荣获中共莎车县发展和改革总支部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年四宝获评“喀什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莎车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朱文强荣获浦东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优秀志愿者和浦东新区2024年度“十佳青年志愿者”称号;医疗人才冯磊因工作突出荣获莎车县卫健党(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制度建设保障成效
持续优化莎车分指本级项目管理流程,引入投资监理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及时纠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挽回损失近5000万元。严格执行项目“日清、周推、月报”制度,明确任务目标,压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有序推进。联系人定期实地监督项目进展,保障项目质量。与当地建立紧密合作协调机制,针对重点项目,从县委县政府到乡镇各个层面,援疆干部全方位参与协调推进,共同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打通项目实施的 “最后一公里”。

两年来,上海市第十一批浦东援疆干部人才用汗水与智慧,在莎车大地上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满怀热情、肩负使命,在对口援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续写沪疆情深的崭新篇章,为莎车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浦东力量,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