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三十年:从文明互鉴到国际典范的跨越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6:44:00    

研讨会现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坚、许丹丹):5月23日,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主办的“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于北京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与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副教授马里奥•米凯利,作为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标志性人物,系统回顾了三十载合作历程的丰硕成果,并就未来协同发展路径展开前瞻性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代表参会,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度交流。

詹长法作为首位获意大利总统授予“仁惠之星骑士勋章”的中国文物保护专家,曾于2003-2010年担任中意文物保护培训中心中方主任。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他指出中意合作彰显了两大文明古国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基于历史传承的协作模式,本质上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精神的现代表达。文物保护修复不是满足当下的时尚追求,而是要将人类文明完整传承给未来”。他强调,双方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历史、艺术和当代人类的三重尊重,期待未来进一步延续“丝绸之路”精神,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中国-意大利方案。

詹长法与马里奥•米凯利在活动现场

米凯利教授作为罗马第三大学博物馆学与文物修复学专家,深度参与多项中意文化遗产合作项目,也曾担任中意文物保护培训中心意方主任。他高度评价中国在保护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研发应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指出:“中意合作建立在三十年互信基础之上,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典范价值,应当成为国际社会的参考样本。”针对中国近年科技创新突破,他特别强调其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的新动能:“意中合作的坚实基础不应终止,三十年的理解与协作是宝贵财富,持续深化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追溯合作渊源,自1988年意大利文物考古代表团首次访华起,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持续深化。1995-1998年共建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标志着实质性合作的开端。三十年来,双方在文物保护理论建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化建设及修复技术推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从学术交流到项目落地、从人才培养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合作体系,完成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建设项目(1995年-1998年)、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和保护项目(1997年)、北京八达岭长城局部修复项目(2006年6月)等多个合作项目。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三十年合作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合作的战略擘画。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当下,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成功范式,为不同文明间的深度互鉴提供了鲜活样本,其经验或将成为推动国际文化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三十年:从文明互鉴到国际典范的跨越之路
2025-05-25 06:44:00
澳媒:中国碳排放有望提前达峰,对全球意义重大
2025-05-24 16:19:00
官宣!吴磊成为光明优倍品牌代言人,光明乳业焕新升级,鲜启未来
2025-05-22 23:03:00
中国广电云南公司第八届“党建促经营”实战营暨职工劳动竞赛启动
2025-05-22 19:31:00
出海“豫”新机 中国信保助力河南制造出海
2025-05-22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