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戍边是咱家的光荣传统,不能丢”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马安妮 通讯员 李雪丽 秦文哲
从跟着父亲巡边到接过巡边的旗帜,17年来,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护边员朱马力·哈来西在2匹马的接力中,已走过8万多公里,踏破100多双鞋履……
“这片边境线我很熟,守好这里,我无怨无悔。”朱马力·哈来西说。
1996年,年仅12岁的朱马力·哈来西跟着父亲第一次踏上边防巡逻之路。一路上,他不停地问着父亲关于巡边的故事。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中国人,每一寸土地都要用心守护。”在讲述戍边故事之前,朱马力·哈来西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年幼的他当时只觉得那是父亲的一句叮嘱。直到他的目光触及界碑上庄严的“中国”二字,一颗守护国土的种子,在他心中发了芽。
“回到家我就给我爸爸说,我也要去巡边。”朱马力·哈来西说,“当时爸爸很高兴,把家都安置在了边境线上。”
从那之后,朱马力·哈来西常常跟着父亲巡边护边,走过的每一处地形、每一条巡边路线都深深刻画在他的脑海中。
13岁时,朱马力·哈来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边防通”。2009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护边的旗帜,正式开启了漫长又特别的戍边生涯。自此,朱马力·哈来西的身影穿梭在边境线上的每一道沟坎、每一座山梁。
他巡逻的路线充满艰险,需要跨越一条宽阔的季节河,穿过3个大山口,翻越两座达坂以及五六座山岭,其中最高山口海拔达4438米。往返一次就要行走30多公里,每周至少巡逻三次。聊起这段巡边路,朱马力·哈来西总是云淡风轻地说:“为了祖国的利益,我勇往直前,无怨无悔,为国守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前,齐齐哈纳克和巴里根牧业点因交通闭塞,车辆无法通行,牧民供暖拉煤全靠人工搬运,既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又严重制约当地发展。
得知情况后,朱马力·哈来西带领着50余名护边员,决心改变这一困境。面对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和资源匮乏等重重难题,朱马力·哈来西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合理规划路线、科学分配工作,一行人早出晚归,搬巨石、填沟壑、铺路基,齐心协力,原本预计2个月完工的修路任务,仅用30多个日夜,就成功修成一条长10公里的通车道路。这条道路的建成,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为当地牧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5年5月,朱马力·哈来西又带领30名护边员投身苏合特尔路的修建。此地地形复杂,原道路狭窄崎岖,施工难度极大。护边员们深入研究地形,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精心铺设路面,遇到陡坡就挖掘台阶,遇到河流便搭建简易桥梁……经过3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长约8公里的苏合特尔路顺利竣工,极大地方便了牧民转场。
2022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将牧民和牲畜被困在夏季草场,情况十分危急。朱马力·哈来西迅速集结20名护边员紧急救援。他们顶着严寒暴雪奔赴灾区,只见积雪没过膝盖,牲畜冻得瑟瑟发抖,牧民食物和燃料严重短缺……危急时刻,朱马力·哈来西迅速组织分工,一部分人清理积雪开辟道路,另一部分人给牧民和牲畜运送物资,这场救援转场行动持续了7天7夜,最终成功帮助牧民安全转场,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在朱马力·哈来西眼中,巡边不仅仅要守护好国土,更要帮着当地农牧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国家的政策好,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山里人的日子也要好起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像朱马力·哈来西一样的一线护边员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80多起,寻找并拦回失踪牛羊200多头(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
如今,朱马力·哈来西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边境巡逻,他常对孩子说:“戍边是咱家的光荣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