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储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电池安全问题频发,监管层正加快制定并出台新一轮电池技术规范。即将发布的锂电池新国标,将安全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起火风险、热失控防护、极端环境运行能力……这不仅是对产品性能的考验,更是一次行业洗牌。
而在这场政策“核验”尚未全面落地之际,格力旗下“格力钛新能源”早已在技术路径上完成关键卡位。从材料选型到系统设计,再到多场景验证,格力钛构建起一套围绕“不起火、不爆炸”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正好对标即将上路的监管红线。

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钛是国内最早系统化布局钛酸锂电池的企业之一。与主流石墨负极技术不同,钛酸锂因其高电位特性,在结构上天然规避了金属锂析出的风险,从根本上杜绝了短路、热失控等导致起火的核心隐患。在实验室极限测试中,格力钛电池即使遭遇钉刺、过充、外力冲击等严苛环境,也未出现起火、爆炸等状况,具备本征安全优势。
不仅如此,钛酸锂电池内部结构更为稳定,具备三维离子传输通道,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率趋近于零。这种“零应变”的特性意味着即便在高频循环、高温或低温工况下运行,电池结构仍能保持完整,不发生变形、膨胀,从而避免内部应力诱发的风险。

从产品端看,这一技术路线已在多个应用场景中获得验证。目前,格力钛动力电池已大规模应用于公交车辆、工程机械、电网调频、轨道交通、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以及特种设备等领域。特别是在北京公共交通系统中,超过10000辆搭载格力钛电池的新能源公交车实现了 “零事故运营”,构建了面向城市高频高强度应用的安全样本。
而在海外,格力钛电池也已在印度、俄罗斯、欧洲等市场落地,面对极寒、极热、高湿等复杂工况依旧表现稳定。这一跨场景稳定性,正是即将实施的新国标所要求的关键技术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钛储能系统已通过UN38.3、UL1973、GB/T36276等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并在西藏浪卡子、内蒙古乌拉、黑龙江大庆等高海拔、超低温储能项目中实现超过500MWh的安全运行,在行业内建立起“高原运行、极寒存储”的标杆口碑。”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新国标的发布,将把“安全性”从配角推上技术选型的主舞台,倒逼产业链加速技术升级。而格力钛无疑是其中最具先发优势的代表之一,其多年坚持钛酸锂的路线,正在迎来集中回报期。
董明珠曾多次公开表示,“只有不爆炸的电池,才是真正适用于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当初这句话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过于理想化,如今看来却成为新标准之下的现实要求。
从产业角度看,格力钛的提前布局不仅验证了企业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力,也再次说明一个事实:真正站得稳的企业,不靠风口,而靠底层逻辑的扎实。随着政策大幕缓缓拉开,行业风向也将迎来一次彻底重构,而格力,已经在正确的跑道上悄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