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17时17分,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而在此次飞天任务中,一个个“绵阳造”再次为载人航天工程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长虹控股集团旗下三家公司研制的多款产品,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跟踪、交会对接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在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长虹零八一集团提供的测控特种产品采用低仰角条件下动目标跟踪技术,在强地杂波条件下实现对火箭目标的稳定跟踪,监测火箭正常运行,为指控中心提供数据信息。
“我们的特种测量产品,主要是在发射后的‘黄金60秒’发挥精密跟踪作用,对火箭进行跟踪。”长虹零八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宇航员生理数据监测等环节,长虹华丰科技研制的特种产品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长虹红星电子研制的特种陶瓷,也应用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上,确保飞船安全、稳定、可控、可靠地运行。

同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研制的隔离器、环行器及相关组件也运用到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上,保证其在极端环境下抗干扰能力更加优异,多频段兼容的稳定性更强,能有效保障通讯信号的精准收发,确保“天地通联”实时可靠。

据介绍,隔离器、环行器主要应用在发射机、通信双工放大模块等分系统中,承担着调节阻抗匹配,保护前级功放模块,完成信号收发双工的任务。
从“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就开始进行星载隔离器、环行器的研制,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从材料、设计、工艺全链条自主可控,奠定了宇航高可靠性隔离器、环行器研制基础,让产品不断趋于“小型化、高功率、宽频段、全谱系”。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
“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一直以来
“绵阳造”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在这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来盘点那些
“大国重器”上的“绵阳造”
↓↓↓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电连接器实现射频信号传输,同时确保舱内气压,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稳定跟踪的测量雷达等“长虹造”为载人航天工程保驾护航。
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测量雷达、触点开关及各类连接器等多品类配套,为嫦娥四号的成功发射和后期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中国电科九所环行器、隔离器等关键磁性元器件应用到卫星和月球车系统中,在信号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5月“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火星探测用馈电网络,作为关键单机首次应用于深空探测,帮助实现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的双向通信;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应用于“祝融号”火星车电机上,帮助其经受火星“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2021年5月“天舟二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三款小型化产品,确保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为“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提供了保障。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隔离器确保载人飞船系统稳定性,助力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电连接器配套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以及航天员宇航服等,同时,某系列测控雷达为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提供助力。
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安全返回,“绵阳造”“脱落”连接器、线缆组件等保障载人飞船和三位航天员成功返回。
2022年5月“天舟四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磁性元器件确保飞船分系统稳定、信号传输,助力“太空快递”安全送达。
2023年6月,首颗四川造SAR遥感卫星——
“涪城一号”发射升空
当年7月底至8月初,河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涪城卫星工厂紧急调用“涪城一号”卫星,第一时间对河北涿州市重点区域降水量进行观测,及时获取遥感影像,为涿州水域变化监测、安全防汛、灾情评估、紧急救援、排水防涝等工作提供SAR遥感数据、影像支持。
2025年2月,“涪城一号”SAR卫星助力宜宾山体滑坡应急救灾,天仪研究院紧急制定SAR卫星应急拍摄计划,利用雷达卫星全天时、全天候成像的独特优势,获取空间分辨率为1米的SAR卫星数据影像,并完成数据处理,为灾情研判决策和次生灾害预警监测提供空间技术支持。
2024年7月“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航天服连接器保障了航天员天地通话和生命生理数据信号高可靠地传输到控制中心。
2024年10月“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
“绵阳造”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段的数据信息,多款环行器、隔离器也成功配套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我们相信
未来绵阳必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为国之重器“九天揽星河”再护新航
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涪江观察记者 鲁文林 谢艳 尹秦 王泽宇/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