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构建“心晴1×6”多维心理育人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1:54:00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拥有完整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办学实体,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心晴1×6”多维心理育人体系。该体系聚焦“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协同化的育人机制和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实现具有乘法扩大效应的“6个促进”,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学院坚持贯彻“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中,为学生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为全校全体本科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开设心理科普微课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整体教育内容,有效提升教育效果,进一步推动“树德”和“育心”同频共振。

学院以“专业实践+志愿服务”为两个抓手,依托“学院名师研究室”“学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三个平台开展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服务、各类基层心理服务;形成“心理健康送教”“心理健康帮扶”“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学生“技能”和“服务”的双向赋能。

学院构建了“线上线下协同、自助与他助协同、家校医协同”三项协同机制,利用新媒体手段推送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打造网络新形势课程集群;构建朋辈互助系统,实现助人自助良性循环;组织撰写出版《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与医院和心理治疗机构建立的共建单位的优势,为心理危机较为严重的学生提供专业转介治疗渠道,多方主体同时发力,有效实现“渠道”和“主体”的链式闭环。

学院持续夯实“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咨询团队心理辅导、危机干预与预警”体系,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沙龙分享、网络科普等方式,向学生科普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成立心理咨询专家团队和朋辈咨询团队,长期坚守在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1+4”干预帮扶模式,即为1位有心理危机表现的学生配以学院专业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同伴各1名,有效织密“教育”和“干预”的防护网络。

学院打造“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专业教师、离退休教师、朋辈心理兼职辅导员”五支心理育人队伍,除了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作用外,还要求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以专业科学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专业老师为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帮扶;通过离退休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共建、为老志愿服务等模式,让离退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校学生工作部合作,选派优秀硕士和博士生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凝聚起“专业”和“情感”的多元合力。

学院各平台和队伍协同配合,实现了育人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全面覆盖。通过制度化的运行和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学院成功推动了“三全育人”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落实。4个品牌项目入选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4个项目获得校“三全育人”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校园的整体育人氛围。

学院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的热情高、动力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意愿高涨。近年来60%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和基层组织任教或工作,毕业生在福建省已评的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带头人中占三分之一,更有荣获团中央“抗疫先进个人”、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行业精英,有效促进了“树德育心”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
双争光荣榜|范虹:廿七载初心不改育栋梁
2025-04-29 07:59:00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构建“心晴1×6”多维心理育人体系
2025-04-28 21:54:00
宝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圆满完成省控空气自动站交接工作
2025-04-28 11:06:00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025-04-27 16:22:00
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在深圳成立
2025-04-27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