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便见一方巨石卧于临门之处,石上“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八个大字苍劲有力,向世人昭告着学校的渊源。这八个字取自朱熹的《子游祠堂记》,经书法家沈鹏之手书写,更觉古韵四溢。历史与艺术在此刻完美交融,让人不禁对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心生探寻之意。
沿着校内小径一路前行,静静聆听在砖石间回荡的历史足音。走过曾经的南菁书院遗址还原处,三进深的院落错落有致,庭院深深尽显中式建筑的含蓄和深邃。院落之中,青石板路光洁如镜,记录着无数师生的足迹;庭院四周,绿树成荫,为这古朴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不远处,碑文题字诉说着往昔的南菁故事。碑廊分南北两路依墙而设,这些碑刻历经时间的打磨、风雨的历练,每一道裂痕、每一处凹陷都是历史镌刻的印记。由南至北,《南菁书院碑记》记载了书院创建的艰辛历程,从选址筹备到资金募集、人力调配,每一个细节都跃然碑上,让后人得以窥见先贤创业之艰;《南菁书院头门勒石》是清代学者黄体芳颁布的建立南菁书院告示,庄重肃穆的文字让后人看到他对书院发展的高瞻远瞩和严格要求;《捐建书院钱款收支记事碑》详细记录了各方捐款的来源和去向,无论官绅的慷慨解囊还是百姓的点滴奉献,都汇聚成书院建设的坚实力量。
两廊之间,池塘澄澈如镜,溪流潺潺而过,仿若一幅灵动的江南水墨画,让人不禁想起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之意趣。漫步于此,仿若先贤列坐于旁,游目骋怀、谈经论道,那些儒雅风姿和睿智谈吐如在目前、如在耳畔。
二
从古碑廊处转身,便踏上了学校那条独具韵味的中央大道。中央大道是时空的纽带,巧妙地串联起学校的过去与现在。缓行其间,既能感受往昔岁月的深沉底蕴,又能领略现代教育的蓬勃活力。
作为学校“中轴线”的核心部分,中央大道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景致:大道起始处,方方正正的草坪如茵铺展,绿意盎然;踏上灰砖青瓦铺就的道路,每一步都在叩问历史,探寻知识的源流。这里也是众多学子怀揣梦想、砥砺奋进之地:曾经,他们身着长衫、手捧书卷,在这方天地间探讨学问、追寻真理;时光流转,如今的南菁学子同样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穿梭于教学楼之间,汲取着古今中外的智慧养分。
沿着中央大道继续前行,便来到“正学”文化的核心区域。正学亭是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亭身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的立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亭内,在书院创始人黄体芳雕塑前,“南国菁英,于兹孕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的联句不禁脱口而出;亭背后,曾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手书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谓文”,笔力雄浑、气势磅礴,深刻阐释了“德”与“文”的内在逻辑——学校主体建筑“文德楼”便得名于此。
正学亭正前方有一个下沉式小剧场,中央大道尽头转角处所形成的下沉格局,使得传统建筑在整体规整中展现出个体差异的魅力。整齐与序列固然重要,但允许差异的存在才会真正打动空间中的主角——人。小剧场的三面梯状台阶自然形成观众席,正对着正学亭的一面设有一个简洁的舞台,这里既是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是学校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每一场表演、每一次讲演仿佛都能与先贤产生共鸣,仿佛都能让先贤见证今日学子的成长和风采。
三
行至钟楼处,学校的“现代中轴线”与“历史中轴线”巧妙交汇,古今守望、相辅相成:以大气磅礴的高门、长檐、宽道的正门为起点的现代中轴线,建筑宏伟壮观、绿化疏密有致,彰显着学校的蓬勃生机;以古朴厚重的三拱、三箭、四炬样式的老校门为起始的历史中轴线,几乎传承了南菁书院的所有风格——除了古井、碑廊、石刻、雕像,还有石门墩、石井栏、石碑立柱等书院遗物点缀其间。
作为两条轴线的交点,钟楼傲然矗立,兼具古朴与现代之美。它不仅在空间上强调了从历史向现代的转折关系,而且使得两条中轴线在视觉上也有了对景之感,周围的建筑群因此获得了更强的整体性。每日,沉稳浑厚的钟声准时响起,回荡在教学、行政、运动、后勤等各个区域,提醒着师生珍惜光阴、莫负韶华。
学校处处弥漫着浓郁醇厚的书香,这股书香源自学校对知识传承的执着坚守、对学生成长的悉心呵护。校园内的书味亭便是读书氛围的生动写照:书味亭临湖而建,飞檐翘角,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亭柱刻有左宗棠的联语“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字体刚劲有力、意蕴深远,时刻提醒学生在书本中品味人生真谛。闲暇之时,学生常来此亭,或诵读经典,或交流心得,湖光山色为伴,书香墨韵萦绕——依栏而坐遥望远山,自由的思想在空气中蔓延,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四
春秋代序、寒暑易节,学校始终坚持在现代中表现传统,又不为传统的形式所俘虏。一草一木、一碑一廊、一池一井,让人不禁生发出“依稀楼馆追当昔,隐约书声念在兹”的感叹。
从黄体芳、左宗棠等先贤创建书院的呕心沥血,到缪荃孙、王先谦等学者的潜心育人,从陆定一、奚佐尧等革命先辈的热血奉献,到蒋新松等科技精英的开拓创新,学校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未间断。这精神仿若一把火炬代代相传,激励着莘莘学子胸怀家国、追求卓越、砥砺奋进。
如今,南菁学子穿梭于古今交融的校园,在先贤的注视下成长,传承着学校的文化基因。教育之美,正是穿越古今、坐拥世界,在广阔天地驰骋的一种自由思想。南菁高中,这座百年学府,亦将继续承载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使命感,在教育的征途上潜心求索。
回望校门口的石碑“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学校的文化表达是地域文化优势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人文的传承。南菁高中的文化得以延绵百年,至关重要的是有“人格力量”贯注其中。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灵魂——一旦灵魂散失,即便名山再美、学田再多,文化传承也难以源源不绝、代代相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6版
作者:周乐陶 陈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