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陈浩
7月25日,“让郑州携手利州”广元市利州区2025年文化旅游暨经济合作专场推介会在郑州召开。此次活动旨在构建两地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文化旅游的互动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推介会上,广元市政府副市长、利州区委书记张勋图深入阐述了利州与郑州之间悠久的历史联系。历史上,两地因武则天结缘;现今,郑州锅圈食品在利州落户并建立川味预制食材产业园,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他介绍了利州的“三重‘利’意”:即“利见”古今的人文底蕴,拥有皇泽寺、千佛崖等文化遗产;“利养”身心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超过64%,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利通”天下的交通与产业潜力,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正积极打造多个产业基地,诚邀企业家们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共赢。

“郑州与广元虽相隔千里,但历史文化渊源深厚。”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恒康表示,期待以此次推介会为契机,推动两地在更多领域深化合作、共谱新篇。

现场,利州区政府副区长向庚聚焦招商引资,全方位展示利州在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和营商环境上的独特优势,引发企业家广泛关注;利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亚男则带来文化旅游推介,生动呈现利州的文旅盛宴——皇泽寺、千佛崖镌刻千年故事,天曌山、月坝、白龙湖送来夏日清凉,女儿节等民俗活动彰显别样风情,诚邀八方宾客前来体验。此外,还举行了“让郑州携手利州”首发团授旗仪式,标志着两地文旅交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期间,豫剧歌舞《唐宫夜宴》和情景剧《客来利州》的上演,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与会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两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广元市食品饮料产业(郑州)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广元市利州区相关单位与河南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到18.7亿元,项目涵盖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研发创新、供应链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

此次推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让郑州各界深入了解了利州的文化旅游与投资潜力,更为两地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深一度】
郑州携手利州——女皇故里对话千年商都
当女皇故里的清风遇见千年商都的厚土,当蜀道险峻的传奇对话黄河文明的壮阔,一场独特的文化邀约跨越千里而来。

7月25日,广元利州携深厚历史与灵秀山水,奔赴河南郑州,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旅游推介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城市魅力的展示,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武曌岁月,两地共荣
利州山水,不仅哺育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名武曌),更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无数重要篇章。
武则天的祀庙——皇泽寺,寺内有全国唯一的武则天真容石刻,存在至今,仿佛诉说着这位封建时代优秀女性与这片土地的深情。

武则天幼年成长于此,利州气质早已融入她的血脉与远见。千载岁月流转,皇泽寺古刹依旧,天曌山云雾仍似旧时,它们静静守护着那段非凡历史的印记,默默等待着远方客人的聆听与探寻。
而远在千里的河南洛阳,则是武则天登基称帝、开创武周盛世的都城。如果说利州孕育了她的智慧与气度,而洛阳则见证了她的辉煌与传奇。
这一次,武则天的“出生地”与“成就地”将在郑州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诗圣足迹,蜀道联通
武则天自蜀地走向中原,开辟了不凡的人生;而诗圣杜甫则从故乡巩县出发,踏上艰难入蜀之路,在利州留下了永恒的诗意足迹。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战乱,经秦陇,越剑门入蜀,必然走过金牛古蜀道上的利州咽喉——明月峡、清风峡。
当杜甫沿蜀道行至明月峡,面对险峻栈道发出“仰凌栈道细”的惊叹时,利州便成为他入蜀途中不可磨灭的一站。这条杜甫走过的路,正是连接中原与巴蜀、郑州与利州的文化血脉。这古道与山峦,也曾见证诗圣行旅的艰辛与感悟,默默记录着中原与蜀地间那坚韧的文化纽带。
千年时光飞逝,昔日崎岖蜀道早已被现代通途取代。如今,郑州与利州之间,高铁飞驰仅需4小时左右,天堑已为通途。便捷的交通,正让两地穿越时空的缘分变得触手可及。据统计,今年以来,广元已接待河南游客同比增长近15%,郑州更是其中重要来源地,这条由历史与诗歌铺就的旅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原游客踏上寻访之路。
千年石窟,南北共鸣
当嘉陵江的晨雾悄然漫过广元千佛崖时,洛阳伊河畔的龙门石窟也正被第一缕阳光镀上金辉。这相隔千里的两处摩崖造像,在华夏文明的山脉间遥遥相望,以无声语言讲述着石窟艺术由北向南的传奇故事。

穿行千佛崖密集的龛窟间,仿佛能听到龙门艺术在巴山蜀水间的悠远回声。当我们在龙门看到石窟艺术如浩荡黄河般壮阔的源头,在千佛崖看到的便是它汇入长江的曲折支流。
两地虽隔千里,却共享着对石窟艺术的虔诚与精湛技艺。一个展现着蜀道明珠的独特风貌,一个代表着中原石刻的巅峰成就,遥相呼应,共同谱写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壮丽篇章。
蜀道梆声,同频共振
进入巴蜀大地的不只是石窟,还有河南艺术瑰宝——豫剧。如今,在川剧腔调此起彼伏的巴山蜀水间,利州城一隅却始终回荡着一种截然不同的音律——河南豫剧铿锵的梆子声与悠扬的曲胡旋律。

七十余年来,四川省豫剧团如同一株倔强的中原牡丹,深植于“川北门户”广元这片沃土,在“川剧窝子”里奋力绽放。作为大西南地区硕果仅存的唯一专业豫剧团,它被当地人亲切地戏称为“熊猫剧团”——珍贵、独特,令人瞩目又心生怜惜。
回溯至1950年,一群年轻的豫剧演员,怀抱着朴素的热情与艺术的执着,从黄河之滨的郑州踏上漫漫征途。火车换汽车,平原变群山,他们最终抵达了当时交通尚为不便的广元。初来乍到,面对迥异的方言、气候与饮食习惯,那份对故土乡音的坚守,成了支撑他们安顿下来的精神支柱。在川剧的海洋里,豫剧如同异域孤舟。然而,正是凭着这份近乎倔强的文化坚守,豫剧硬是在嘉陵江畔站稳了脚跟,让梆子腔穿透了巴山的云雾,成为广元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如今飞驰的高铁,缩短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文化更新与共鸣的周期。豫剧,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中原符号,它化身为一座奇妙桥梁,将黄河的浑厚与蜀水的灵动,以艺术的方式悄然缝合。

蜀道不再难,梆子声愈清亮。当广元剧场里铿锵的梆子声又一次穿透夜色,这声音既是对黄河故土的深情回望,亦是对脚下巴山蜀水的诚挚礼赞。
从女皇故里到中原腹地,从杜甫足迹到现代通途,从石窟艺术的从北到南,从当年豫剧艰难扎根到如今枝繁叶茂,这是一场历史与当下的深情对话。广元利州盛情相邀郑州市民: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文旅之约,亲历蜀道传奇,感受女皇故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