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治,一座浸透着英雄热血的城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1:15:00    

八百里太行南麓,山西省东南部,坐落着一座浸透着英雄热血的城市——长治。这里层峦叠嶂,关隘险要,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其坚韧的脊梁和沸腾的热血,成为支撑华北持久抗战的钢铁堡垒。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多个重要党政军机关在此运筹帷幄,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挥斥方遒,建立了稳固的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人民军队最坚强的后盾,是兵员补充、休整训练、后勤供给的可靠基地,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全方位伟大斗争实践的辉煌舞台。

如今,硝烟虽已远去,但遍布全市的843处革命文物,如同永不风化的纪念碑,无声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岁月,召唤着后人前来追寻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砥柱中流:华北持久抗战的战略中枢

当1937年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的号角吹响,长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迅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不可替代的指挥中枢和战略支撑点。八路军总部几经辗转,最终在武乡县砖壁、王家峪等地安营扎寨。在这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运筹帷幄,一道道关系华北战局乃至全国抗战形势的重要指令从这里发出,指挥着千军万马在广袤的敌后战场与日寇周旋搏杀。 毗邻而驻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杨尚昆、邓小平等领导下,统揽华北地区党的工作,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太行、太岳两大革命根据地以此为核心,不断巩固壮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最久、最为坚固的根据地。

长治不仅是华北抗战军事指挥的心脏,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伟大试验场,其探索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上,长治见证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蓬勃生机。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旧政权,建立起从村、区、县到边区各级的抗日民主政府。这些政权普遍实行了民主选举制,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影响深远的“三三制”原则在这里得到成功实践,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阶层抗日力量。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法令在此诞生并实施。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生产与抗战热情;“精兵简政”有效克服了物质困难,提高了行政效率;《土地使用条例》《婚姻登记条例》等法规的颁布,构建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法治框架雏形。更为可贵的是,长治作为革命老区,其政权建设的宝贵经验并未止步于此。著名的“长江支队”正是从这里整装出发,带着太行太岳根据地丰富的建政经验南下,整建制接管福建,为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蓝本,将长治的星星之火播撒向全国。

在军事后勤与人才培养方面,长治同样功勋卓著。这里是八路军可靠的后方基地,承担了繁重的兵员补充、部队休整和物资供给任务。同时,这里也是革命文化的摇篮和新型人才的孵化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新华日报》(华北版)在长治创刊,成为鼓舞敌后军民斗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坚强舆论阵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北方大学、国防大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抗日军政大学以及第一、六分校等十余所革命高校在此孕育发展,为抗战解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在经济建设上,长治的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冀南银行,就诞生并成长于太行山的怀抱。在日伪严密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的恶劣环境中,冀南银行以其卓越的金融管理能力,发行了流通范围最广、币值最稳定、制度最为健全的根据地货币,有力支撑了根据地军需民用,稳定了战时经济,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

血火丰碑:经典战例铸就不朽传奇

长治的山川河谷,处处镌刻着浴血奋战的史诗。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太行军民,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彪炳史册的经典战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战争史诗。

百团大战的号角响彻太行。1940年8月,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全国抗战信心,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亲自指挥部署了这场规模空前的交通破袭战。战役第一阶段,八路军主力在正太铁路沿线对敌发起猛烈攻击,长治作为重要的指挥中枢和部队集结出发地,见证了这场大战的磅礴气势。虽然总部在战役后期转移,但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反“九路围攻”的胜利奠定了太行根据地的基石。1938年4月,日军调集重兵,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妄图摧毁初生的八路军总部和根据地核心。八路军总部沉着应战,指挥第129师等部在长治地区武乡、沁县等地灵活机动寻歼敌军。著名的长乐村急袭战便是反围攻中的关键一役。此战,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在武乡以东长乐村附近的河谷地带,对日军实施迅猛突击,经激烈战斗,一举歼灭日军2200余人,创下了八路军在抗战中单次歼敌的最高纪录,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粉碎了其围攻企图,使初建的太行根据地巍然屹立。

黄崖洞保卫战书写了防御作战的巅峰传奇。位于黎城县北境的黄崖洞,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以造枪为主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堪称“八路军的掌上明珠”。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000余精锐部队,陆空配合,气势汹汹扑向黄崖洞,企图摧毁这个重要的军工命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奉命坚守。在左权副参谋长的直接部署下,特务团官兵凭借险峻地形和预先构筑的坚固工事,发挥近战、夜战特长,与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日寇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他们巧妙利用“瓮圪廊”“一线天”等天险节节抗击,以手榴弹、滚石为主要武器,打得日军尸横遍野。最终,我军以伤亡166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歼敌近千、敌我伤亡比例6∶1的辉煌战绩,成功保卫了兵工厂,创造了抗战史上敌我伤亡比例最优的防御战范例,被誉为“模范的保卫战”。

神头岭伏击战则是“巧”字的极致演绎。1938年3月,为打击侵入晋东南的日军,支援晋南友军作战,刘伯承、邓小平精心策划,在潞城县(今潞城区)神头岭利用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当日军辎重部队及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后,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八路军主力如神兵天降,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猛攻。战斗仅持续两小时,便以干净利落之势歼灭日军1400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此战部署之精妙、行动之迅猛、战果之辉煌,堪称伏击战的经典教科书,其战例甚至被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西点军校收录为教学案例。

沁源围困战奏响了人民战争的雄浑乐章。1942年10月,日军重兵占领沁源县城及其周边交通线,企图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面对强敌,沁源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喊出了“宁饿死在山沟里,也不回家‘维持’鬼子”的钢铁誓言,展开了长达两年半艰苦卓绝的围困斗争。全县实行坚壁清野,将8万群众有组织地转移进深山,将县城及主要村镇彻底变成“无人区”。民兵、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日夜袭扰、断敌交通、封锁据点,使占领之敌陷入“有城无人、有路难行、无粮无援”的绝境,惶惶不可终日。在如此漫长而残酷的斗争中,沁源没有一个人当汉奸,没有建立一个“维持会”,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1945年4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著名社论,盛赞沁源军民是“坚强不屈的模范”“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这些发生在长治大地上的经典战例,或奇或正,或攻或守,或速决或持久,无不闪耀着军事智慧的光芒,浸透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追求解放的血火丰碑。这些用战火淬炼的经验,也为长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红色资源。

长治,这座在抗战烽火中淬炼的英雄城市,以当时区区136万人口,奉献了12万优秀儿女参军报国,动员了46万民众直接或间接参战支前,更有17万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组用生命书写的数字,是长治对国家和民族最深沉、最悲壮的贡献。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伟大的太行精神孕育诞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

薪火永续:红色遗迹的时代新生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的阳光普照太行,长治人民从未忘记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遍布全市的843处革命文物遗迹,如同一颗颗镶嵌在太行山上的红宝石,依旧散发着熠熠光辉。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笔珍贵的财富,让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辉,成为长治人民不懈的追求。

走进位于武乡县城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抗战史实的大型革命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片资料,生动再现了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指挥华北抗战的恢弘历史画卷。百团大战半景画气势磅礴,黄崖洞保卫战场景惊心动魄,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岁月,深刻铭记先烈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走进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低矮的土屋、朴素的土炕、昏暗的油灯,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艰苦抗战的非凡岁月。在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所在地),彭德怀副总司令亲手种植的老榆树依然挺立。展厅中珍藏的一张泛黄的抗战时期借粮凭证,上面“军民一家”“抗战必胜”的字迹清晰可见,成为那段军民鱼水深情最朴实的见证。讲解员们饱含深情的讲述,将“百团大战”“彭总榆”等感人故事娓娓道来,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长治的红色传承,绝不仅仅是静态的保护与展示,更在于创新性的活化利用和赓续传承。

夜幕之下,武乡县关河水库之畔,《太行山上》大型实景剧震撼上演。依托太行山水的天然舞台,运用宏大的场面、先进的舞台技术和数百名演员的真情演绎,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和太行人民倾力支前的壮阔史诗。枪炮声、呐喊声、冲锋号声在山谷间回荡,观众无不被这沉浸式的体验所深深震撼,对太行精神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依托丰富而集中的革命旧址群,红色研学旅行在长治蓬勃开展。太行红色研学成为品牌项目,青少年们穿上八路军军装,在王家峪、砖壁等革命旧址进行军事训练、聆听革命故事、体验战时生活、参与情景剧表演。他们在八路军总部旧址前庄严宣誓,在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在行走中感悟伟大太行精神的真谛,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新时代的长治,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消失。在砖壁村那株彭德怀副总司令亲手种植的老榆树下,稚童的琅琅书声与当年运筹帷幄的铿锵军令在时空中奇妙地交织、共鸣。这共鸣,是纪念馆年轻讲解员眼中闪烁的信仰之光,是研学少年在烈士纪念碑前立下的铮铮誓言,是每一位在红色地标前驻足沉思的游客心中升腾的敬意与力量,更是太行山岳间那抹永不褪色、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当人们轻轻抚过黄崖洞兵工厂崖壁上残留的斑驳弹痕,当人们肃立在神头岭伏击战旧址俯瞰那条曾经伏兵万千的山沟,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便如太行长风般浩荡涌来。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对任何惊涛骇浪时,内心深处最深沉的回响和最坚实的依凭。长治的抗战印迹,永不磨灭;太行的精神火炬,永世长明。(冯波、郜盼)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邢璐霞

相关文章
长治,一座浸透着英雄热血的城市!
2025-08-24 11:15:00
一诺如山——北疆“愚公”种树情
2025-08-12 10:54:00
长治高新区:打好招商“组合拳” 助力经济“加速跑”
2025-07-09 10:51:00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及历史启示
2025-07-02 06:49:00
访浙江日军细菌战旧址:让参观者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痛楚
2025-06-30 1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