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充分展现大抓产业、提质增量的活力贵州新风采。
我省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兴数据等未来产业。今日起,本报推出“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重点呈现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在黔贵大地拔节生长的勃勃生机,敬请关注。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一座总投资9.65亿元的煤炭储配中心,正成为破解能源季节性、区域性失衡的关键“调节器”。
六盘水市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静态储煤能力达120万吨,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其铁路专用线与自动化装卸系统无缝衔接,实现了淡季储煤、旺季保供的精准调度。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建设现场
“配套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储煤设施形成‘光储煤’联动模式,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减少碳排放。”该项目负责人杨瑞行介绍,目前,储煤筒仓已完成92%,铁路专用线非涉铁场平已完工,正在进行路基工程施工。除3号棚外,预计2025年6月主体可建成。投产后,将打通“北煤南运”“外煤内调”通道,每年可调配主焦煤与动力煤超300万吨,为本地电厂、焦化企业提供稳定的煤源保障。
作为西南首个集焦化、发电、储能于一体的循环经济项目,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规划建设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和200万吨/年焦化生产线,采用6.78米超大容积捣固焦炉技术,并配套全干熄焦、余热发电等系统,致力于将煤炭“吃干榨尽”。
“焦化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及设备,能耗优于行业能效标杆水平。”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
贵州以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优势,坚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举,着力构建多能互补、多业并进的多元发展能源产业新格局。
在能源结构重塑过程中,贵州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与新兴赛道的超前布局。
对现役煤电机组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现役煤电机组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等“三改联动”。2024年,全省完成26台机组、总装机1353万千瓦的“三改联动”工程,新建项目全部采用超超临界技术,新光电厂供电煤耗低至269.88克/千瓦时,刷新行业标杆,煤电与风光储的协同效益进一步凸显。

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
在贵州盘南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工地,55.07亿元的投资正转化为两台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的轰鸣声。该项目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2025年投产发电后,年均可提供近60亿度清洁电能,年消耗约516万吨燃煤,且煤泥、煤矸石掺烧比例可高达70%。
在遵义综保区,30亿元的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加速推进,一期投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遵义市红花岗区天然气液化调峰储备站创新“LNG+新材料”模式,二期碳纳米管导电剂产线瞄准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地。
贵州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开发布局,加快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推进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目前,全省90万吨级以上矿井产能占比已突破50%,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达69个。
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的作业面上,生产设备自动运行,员工只需远程监控,无需直接干预。
“我们公司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了作业效率。”发耳公司设备部点检长巩涛涛介绍,“过去1个工作面需要上百人,智能化升级改造后只需80人,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威宁平菁光伏电站
与此同时,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以每年近千万千瓦的速度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新能源装机204.8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底贵州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4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全省第二大装机电源。
多能互补的协同效应,在电力调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贵州电网通过“水火风光储”一体化调度机制,将乌江流域的水电灵活性、火电稳定性、风光电波动性纳入统一调控。
贵阳抽水蓄能电站与黔南光伏基地形成“日蓄夜发”的循环模式,黔西南农业光伏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立体开发模式。新型储能的快速布局更为电网提供毫秒级响应能力。

开阳集中式储能电站
能源变革的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全省通过“价+率”矿业权收益机制,推动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天然气管网已建成“一张网”,覆盖62个县区,年输气能力突破30亿立方米。
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中电建、国家电投等央企重点布局,本土企业贵州志喜科技凭借30项专利抢占储能技术制高点,民营资本参与的LNG加气站网络逐步覆盖全省高速路网。
2024年,贵州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迎来高光时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086.5亿元,占“六大产业基地”的34.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婷婷
编辑 李娟
二审 刘义 李劼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