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动者之歌】杨冬生:做好事一件接一件,村民连连称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2:13:00    

晨曦微露,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哈拉黑村的村路上已传来杨冬生的“脚步声”。这位来自前旗人大的驻村第一书记,从2022年起便扎根在这片沃土上。他以党建引领发展、以产业铺就富路、以治理破解难题,以真心换得民心,让这个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以党建铸魂,筑牢振兴根基


“基层党组织建设永远排在第一位。”这是杨冬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驻村工作不变的行动指南。初到哈拉黑村,他便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土地——逐户走访、倾听民声,仅3个月时间就摸透了村情民意。


杨冬生慰问脱贫户


创新党建方式,是他改变村貌的第一招。每月“主题党日”,杨冬生不念文件、不讲大道理,而是用“家常话”解读政策,用身边事阐释理论。他召开的会总能吸引党员留到最后一刻,老党员鞠强评价说:“杨书记讲政策,生动接地气,我们每次都听不够。”

会后,杨冬生更是手把手“教学”。他从最基础的软件操作到材料撰写,从与群众对接到新媒体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两委”成员能力。村“两委”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村民连连称赞。


以产业赋能,拓宽致富路径


水稻是哈拉黑村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让这张“王牌”焕发新活力?杨冬生给出的答案是:向科技要效益,向产业链要增值。


杨冬生向农户了解庭院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杨冬生向农户了解水稻育苗情况


杨冬生与当地肉牛养殖户交流


他遍访产业能人,虚心请教,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宝贵经验向全村推广。他邀请产业带头人张忠鑫现身说法,面对面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集体经济曾经单一依赖土地发包和光伏收益,结构薄弱。2024年,杨冬生抓住政策机遇,新增219亩集体土地,全部种植大豆。他积极联系科右前旗农牧与科技局,学习技术、争取肥料,科学种植大豆并喜获丰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万余元收入。

更长远的发展已在规划中。30栋大棚被他赋予了新生命——采摘、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将为村里带来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以治理塑形,共建和美乡村


如果说党建是灵魂,产业是骨骼,那么治理就是乡村振兴的血脉。杨冬生深谙此道,从制度建设和环境整治两方面“双管齐下”。

他着手规范村民自治,起草完善村规民约、党员自律公约,并公开展示,让村民时刻能见、心中有戒。文明乡风建设是他关注的重点,他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向村民宣传移风易俗知识,推动新风尚形成。

矛盾纠纷调解是乡村治理的一大难题。杨冬生主动作为,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维护了村内和谐稳定。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的必答题。杨冬生组建7人保洁队伍,创新环境卫生管理,划分党员责任区,督导村民维护庭院卫生。三载耕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以真情暖心,勇担帮扶重任


在村民心中,杨冬生不仅是书记,更是可以信赖的亲人。2023年,村民董利车祸腿部骨折,他第一时间组织捐款。因其无亲属陪伴,康复后他亲自接其出院;2024年,杨冬生看到村民董鹏痛风突发,他将其背在身上寻求治疗;2024年冬季,他多方协调,为村里购置15吨煤炭,解了村委会的取暖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8月,杨冬生牵线北京中关村电子商会,送5名青年赴京参加直播带货培训。归来后,他手把手指导搭建直播间,帮助村民学会新媒体技能,为销售大米等农产品开辟了新渠道。

“杨书记是一名非常负责任的第一书记,他年轻、有思想、有干劲儿,哈拉黑村的工作似乎都被他一个人扛在了肩上。”巴日嘎斯台乡党委副书记李清旭如是评价道。

三载春秋,杨冬生用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2023年,他获得“兴安盟2022年驻村帮扶先进个人”称号。面对两次驻村干部调整,他毅然选择留下。“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稻田、这里的村民,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里。”杨冬生如是说。

从满腔热血到满怀深情,从“外来者”到“自家人”,杨冬生用三年时光在哈拉黑村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他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数据报表,而是脚下的泥土、脸上的汗水与心中的真情。



记者:包一婧 通讯员 陈亮

相关文章
【劳动者之歌】杨冬生:做好事一件接一件,村民连连称赞
2025-05-19 12:13:00
最新!天津印发这份方案!事关两创融合
2025-05-18 19:53:00
能源新光束照亮产业新赛道|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一
2025-05-18 07:24:00
山东两地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2025-05-12 07:42:00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探讨创新路径,共话数实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5-05-10 15:34:00